• QQ截图20210830154708.jpg
  • QQ截图20210830154612.jpg
更多>>
七夕节,又名乞巧节、七巧节或七姐诞。发源地是中国,是汉族人的传统节日,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。我们一直知道七夕节关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,但是这并不是节日的真正起因,七夕节的兴起是因为古人对天象的崇拜。 
  • “七做一回夕乞巧”,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,东晋葛洪的《西京杂记》有“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,人俱习之”的记载,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。后来的唐宋诗词中,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,唐朝王建有诗说“阑珊星斗缀珠光,七夕宫娥乞巧忙”。据《开元天宝遗事》载: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,宫女们各自乞巧。 宋元之际,七夕乞巧相当隆重,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,世人称为乞巧市。宋罗烨、金盈之辑《醉翁谈录》说:“七夕,潘楼前买卖乞巧物。自七月一日,车马嗔咽,至七夕前三日,车马不通行,相次壅遏,不复得出,至夜方散。”在这里,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,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。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,乞巧市上车水马龙、人流如潮,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、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,车马难行,观其风情,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--春节,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。
鹊桥仙·七夕
作者:朱淑真
巧云妆晚,
西风罢暑,
小雨翻空月坠。
牵牛织女几经秋,
尚多少、离肠恨泪。
行香子·七夕
作者:李清照
草际鸣蛩。
惊落梧桐。
正人间、天上愁浓。
云阶月地,关锁千重。
纵浮槎来,浮槎去,不相逢。
鹊桥仙·纤云弄巧
作者:秦观
纤云弄巧,
飞星传恨,
银汉迢迢暗度。
金风玉露一相逢,
便胜却人间无数。
  • .秋夕
  • .辛未七夕
  • .和长孙秘监七夕
  • .古诗十九首之一
  • .七夕夜女歌
  • .七夕宴悬圃二首
  • .七夕见与诸孙题乞巧文
  • 秋夕

    (唐)杜牧

    红烛秋光冷画屏,轻罗小扇扑流萤。

    天阶夜色凉如水,坐看牵牛织女星。

  • 辛未七夕

    (唐)李商隐

    恐是仙家好别离,故教迢递作佳期。

    由来碧落银河畔,可要金风玉露时。

    清漏渐移相望久,微云未接过来迟。

    岂能无意酬乌鹊,惟与蜘蛛乞巧丝。

  • 和长孙秘监七夕

    (唐)任希古

    二秋叶神媛,七夕望仙妃。

    影照河阳妓,色丽平津闱。

    鹊桥波里出,龙车霄外飞。

    露泫低珠佩,云移荐锦衣。

    更深黄月落,夜久靥星稀。

    空接灵台下,方恧辨支机。

  • 古诗十九首之一

    (汉)佚名

    迢迢牵牛星,皎皎河汉女。

    纤纤摸素手,札札弄机杼。

    终日不成章,泣涕零如雨。

    河汉清且浅,相去复几许。

    盈盈一水间,脉脉不得语。

  • 七夕夜女歌

    (晋) 无名氏  

    婉娈不终夕,一别周年期。

    桑蚕不作茧,尽夜长悬丝。

  • 七夕宴悬圃二首

    (唐)崔颢

    长安城中月如练,家家此夜持针线。

    仙裙玉佩空自知,天上人间不相见。

    长信深阴夜转幽,瑶阶金阁数萤流。

    班姬此夕愁无限,河汉三更看斗牛。

  • 七夕见与诸孙题乞巧文

    (唐)权德舆

    外孙争乞巧,内子共题文。

    隐映花奁对,参差绮席分。

    鹊桥临片月,河鼓掩轻云。

    羡此婴儿辈,吹呼彻曙闻。

更多>>
  • W020190814274551649005.jpg
  • W020190813379529436984.jpg
主办单位: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党群工作部
运行管理:平潭文明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