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文明网总站 各地文明网站
坚守匠心传古韵 海坛非遗焕新生
来源:平潭网 发布于:2023-08-07 20:13

前不久,平潭螺钿工艺、平潭剪纸、平潭传统小吃制作技艺(鱼丸)、烧瓦塔、“欹头”妈祖文化等18个项目被列入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,进一步丰富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容,对建设文化强区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。

近年来,平潭许多非遗项目存续的环境发生了改变,正是由于非遗传承人涵养时代精神,守正创新、“活态”传承,才得以让古老的非遗技艺焕发出新活力。

平潭螺钿工艺:妙手下的打磨

螺钿是指用螺壳与贝壳磨制或雕琢成人物、花鸟、几何图形或文字等薄片,根据画面需要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的总称。其在平潭已流传四百多年,工序复杂,做工精细,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。

1日下午3点,在位于海坛片区中南村北楼的福建贝雕(平潭)艺术馆内,81岁的蒋心忠一只手拿贝壳,一只手熟练地操作小电磨细细打磨贝壳。蒋心忠是省级非遗代表性人物、螺钿工艺第三代传人,默默守护贝雕和螺钿阵地数十载,他告诉记者,螺钿工艺盛行于宋至明,于清代到达高峰。“制作螺钿,原料是基础,技术是灵魂,工具是必不可少的武器装备。在打磨机、切割机、喷漆机、抛光机、修边机的通力协作下,依次走完十四道复杂的工序,才能将原本粗糙拙朴的贝壳变身为薄如蝉翼、色彩斑斓的艺术品。”蒋心忠说。

据蒋心忠回忆,1955年,平潭创办了全国第一家贝壳工艺厂,当时,作为青年骨干的他被厂部特派至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深造,返岚后,带领大家推出国际棋盘、首饰盒、梳妆台、屏风、挂屏、螺钢钿座盘等系列螺钿产品,广受市场好评,产品远销海内外。平潭海洋资源丰富,贝、螺品种繁多,在为贝雕工艺提供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原料的同时,也带动了螺钿工艺的兴起。

千里江山图、一帆风顺、风生水起……在贝雕艺术馆内,众多精妙绝伦的螺钿工艺品陈列其中,这些都是蒋心忠和第四代传人周明、林军共同完成的作品。“螺钿制作技艺在表现技法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,作品内容多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寓意美好的自然景观、生活片段和物种特写,表现形式在不同载体上有所不同。”周明解释道。

一手抓贝雕、一手抓螺钿,这两项技艺是蒋心忠一直引以为傲的成就。贝雕行业衰弱期间,螺钿也陷入低迷,随着平潭开放开发,贝雕技艺也随之复苏,迎来又一个春天。始终未曾放弃老手艺的蒋心忠迸发热情,再次助推了螺钿工艺的新起步。如今,蒋心忠言传身教,将螺钿工艺倾囊相授给周明和林军,在他们的努力下,平潭综合实验区贝雕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应运而生,专门致力于贝雕及螺钿的传承与弘扬,今年,平潭螺钿工艺入选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。

“千回百转运匠心,雕镂镌刻见真功。作为当代螺钿工艺的传承者,我们将主动肩负起工艺创新的使命。”周明和林军怀着对未来的憧憬,满脸真挚,“我们希望能借助螺钿工艺,传承传统文化,生产出更多具有平潭特色的产品,让更多人了解螺钿,喜欢螺钿。”

平潭剪纸:红纸里的奥秘

一把刻刀、几张红纸,一段妈妈与孩子成长路上的故事,就被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。夜读、玩乐、陪伴……这组以“母爱”为主题的剪纸作品,来自林美英的手中。

林美英是区级非遗项目“平潭剪纸”的传承人,也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。在2013年接触到剪纸艺术后,她便深深被剪纸艺术所吸引,开始琢磨起剪纸里的奥秘。从最开始的运用剪刀到使用刻刀,这一琢磨,就是10多年。“刻刀刻出来的作品线条感会更好,可以做出更精细的作品。”林美英说。

近几年,在实验区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中,她的作品被多次展出。去年年末,以“祖国万岁守正创新”为主题的剪纸作品展在实验区图书馆举行,展出的100多幅剪纸作品,展现了华夏大地的风土人情、民俗民艺,让现场不少参观者竖起大拇指。

10多年来,林美英已经记不清自己创作了多少作品,但每一幅都是她的心血之作。从人物、鸟兽、花草到平潭石头厝等,她的作品融入了许多新元素以及平潭的特色风俗文化,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向往。此外,她还拓展剪纸的表现形式,将彩色贴纸融入剪纸之中,通过剪纸的镂空部位融合彩色贴纸,让作品变得更加多姿多彩。

作为一名民间艺人,林美英的日常就是在研究剪纸的基础上,做好非遗文化的传承,她常常走进老人院、小学、社区等地授课,将剪纸技艺传授给更多人。“学习剪纸需要信心、细心,还要坐得住。我希望通过授课,将剪纸这种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,让更多人喜欢上剪纸艺术。”林美英说。

平潭鱼丸:舌尖上的乡愁

白色的鱼丸随着沸腾的热水翻滚浮沉,素净的瓷碗里飘香四溢……这对平潭人来说,再熟悉不过。“平潭鱼丸历史悠久,在外的游子不论走多远,都会想着这一丝独特的味道。”平潭老宋鱼丸第三代传人宋美说,鱼丸象征着“团团圆圆”,是平潭人宴席上必不可少的大菜之一,也是平潭人记忆里不可或缺的部分。

平潭老宋鱼丸店是宋美祖辈传下来的老店,在本地颇负盛名,从第三代传人宋美开始,慢慢演变成品牌,并申请了“宋锦记”商标。

宋美介绍,鱼丸是平潭传统特色美食,其制作技艺最早可追溯至清朝。平潭鱼丸制作技艺承袭了百年前平潭古法手工鱼丸的精髓,又加以历代的创新和工序的规范发展至今,由最早的鱼丸形态“鱼撮”衍生出鱼圆、鱼面、鱼滑、鱼羹等多种鱼糜制品。“平潭所产的鱼丸多采用新鲜的马鲛鱼做原料,其制作技术包括原料挑选、调味制作、打浆手法、保鲜技术等。”宋美说。

手工制作、多鱼少粉,是老宋鱼丸多年秉持的准则,也是闻名多年的秘诀。“鱼丸的加工过程复杂且繁琐,买鱼、杀鱼、去骨、绞肉、调味、打浆、成形、水煮等多道工序制作出来的鱼丸才能颜色瓷白,富有弹性,脆而不腻,入口鲜香。”宋美说,现在,“宋锦记”鱼丸每天产量达500公斤左右,除了在本地售卖,今年来,更有不少订单发往东南亚等地。

平潭鱼丸制作技艺蕴含着平潭独特的饮食文化,是平潭人传统生活方式与时代记忆的延续,现已成为平潭国际旅游岛一张独具地方特色的美食名片。

谈及鱼丸行业的发展现状,宋美表示,目前平潭鱼丸行业竞争激烈,许多传统鱼丸店迎来新的挑战。“传统文化技艺的守护,靠的不仅是我们个人的努力,来自社会各界的力量也支撑着我们继续走下去。”宋美说,在不断的传承创新和多方支持下,老宋鱼丸一次次赢得挑战,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,现阶段,他正努力打开国际市场,希望能把这一口家乡味带给更多在外游子。

主办单位:平潭综合实验区工作委员会宣传与影视发展部
运行管理:平潭文明网
E-mail:pingtanwm@163.com